黄色秋叶的诗句?

一、黄色秋叶的诗句?

黄色秋叶的诗句有: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

二、写秋叶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描写秋叶的诗句:

1.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成霜落叶黄。

——出自曹丕《燕歌行》

2.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出自杜牧《山行》

3.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出自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4.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出自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5. 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

——出自白居易《一叶落》

6.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出自王绩《野望》

三、描写秋叶的诗句?

描写秋叶诗句:春花秋叶几飘零。只有庐山君眼、向人青。

《南歌子》

作者:石孝友 年代:宋 体裁:词

蚁酒浮明月,鲸波泛落星。春花秋叶几飘零。只有庐山君眼、向人青。明日非今日,长亭更短亭。不辞一饮尽双瓶。争奈秋风江口、酒初醒。

四、阳光透过秋叶的诗句?

叶间洒落的阳光诗句有

阳光透过枝叶,恰到好处地映下点点金光,投射在林间的草地上,和树下的浓荫一起构筑孩子欢乐的乐园。

阳光被层层叠叠的树叶过滤,漏到他身上变成了淡淡的圆圆的轻轻摇曳的。

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得通亮。

太阳在朝霞的迎接中,露出了红彤彤的面庞,霎时,万道金光透过树梢给水面染上了一层胭脂红。

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

灿烂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透过早雾,一缕缕地洒满了校园。

五、乾隆写秋叶的诗句?

每逢秋季,乾隆皇帝多驻跸香山,只为观赏满山的红叶,且文思泉涌,写下赞美诗文。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的“绚秋林”观赏红叶,即兴诗曰:“嶂叶经霜染,迎晖紫翠纷。绚秋堪入画,开锦恰过云。”

次年初冬又至香山,此时满山红叶多已飘落,尚有余色,乾隆仍予赞美:“稀微红叶余霜色,幽咽银泉作冻声。

漫拟山深寒更峭,小阳刚称试春行。”

随后又题写《红叶》一诗:“迭嶂青云放晓晴,乍看红叶一枝横。徘徊体物难成句,几点玫瑰衬绿琼。”

万绿丛中一枚枫叶,美如一枝玫瑰为绿叶所衬托,别有景致,极富意境。

六、一落三秋叶的诗句?

诗句“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

  【原文】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赏析】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见巧。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解落三秋叶古诗原文

七、小学生仿写秋叶的诗句?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清 · 纳兰性德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八、秋叶的诗句五年级?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九、三上语文描写秋叶的诗句?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秋词》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3.《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山行是唐代诗人李峤写的描写秋叶的诗句是哪两句?

山行不是李峤的诗。是杜牧的。

描写秋叶的诗句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