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最出名的散文是那一篇?

一、梁衡最出名的散文是那一篇?

梁衡是当代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其中梁衡最出名的散文是《壶口瀑布》《青山不老》《夏感》《夏》《把栏杆拍遍》《《觅渡、觅渡、渡何处?》《美丽的晋祠》《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这思考的窑洞》《跨越百年的美丽》《人人皆可为国王》;其中散文《人人皆可为国王》出自梁衡的散文集《人人皆可为国王》。

二、余秋雨和梁衡的散文差别?

最开始读散又大多喜欢读余秋雨的力史又化散文,后来偶然间细细品读了下梁衡的散文,不禁要感叹下两位大师在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尽管两人散文创作风格不同,但是都沿自己的路登到了各自不同的巅峰。

读梁衡的散文很大一个特点便是他语言的精炼与简洁,古朴而不失巧妙,理性与哲思并存。思想方直更多的在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引发的联想,深刻并且赞叹。

关于哲理的阐释最著名的应该是梁衡的《匠人与大师》:一、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二、匠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三、匠人较单师善综合。文章后来特意的指明这个世界需要也需要匠人。由此看来,梁衡高度凝练的语言不缺少谨严思想的光辉在那缜密的思维中显得更加闪亮。

梁衡语言古朴,颇有古人之风。“梵音与市声齐飞,游客共香客一体......粉面桃腮,笑意静贮酒窝之中;目如圆杏,言语全在顾盼之间。......”《九化山悟佛》中古木之风尤为明显。另外梁衡散文大多会有四字四字的说辞,乍一看有些刻意效仿古人之嫌,可是当我们把这些文字放在梁衡的散文中去读时,会发现一分自然,浑然天成。因为梁衡整篇文章都似乎浸润着这一种古木的美感,所以这出子出现的不显突兀。由此可肯定梁衡对古文学之深。

另外在思想上梁衡的散文绝对有理由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在《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中梁衡写少年学柔润的赵体字,到了后来渐渐意识到自己后来字写的不好的原因竟然当初没有学比较硬朗有气魄的颜体字。结尾处他这样写道:“人若能先方,即是小时吃苦磨练,修身治学,品行方端,后必有大成;如果一个人少年时就圆滑、懦弱,就很难再施教成才。而小时方正,哪怕刚烈鲁莽些,可以裁头修边,煨弯成才。”梁衡散文思想之妙可见一斑。

政治散文历来的作家比较少,因为政治太复杂,这就需要作家有丰富的阅历和胆量。梁衡凭借着他出众的胆识与深厚的文字功底成为了政治散文的代表。作为新闻工作者他有义务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白人们反映政治事件,有义务对政治事件做出客观的思考与评价。因此在这里很容易可以明晓梁衡散文之理性精准。

如果说梁衡的散文是一幅工整有神韵的书法的那么余秋雨的散文便是由心而发的写意画。

秋雨就必然要谈到《文化苦旅》,就如同谈到夜晚就必然要谈起星星和月亮,《文化苦旅》中国历史文化散文的一个抹不去的标签。余秋雨的语言是随着情感而波动的,《文化苦旅》很大的一个特色便是一种强烈并且模糊的情感萦绕着整篇文章尽管语言并不是十分华丽,但是每段话每个字都隐隐的传递着作者内心难以言说的情感。最典型的要数《道士塔》里时这取义子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三、朱自清、老舍、梁衡、何其芳的代表作?

何其芳(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193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1938年与沙丁、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期间有诗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1944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进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1948年调中央马列学院。从1953年起,长期领导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著作书目:

《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1936,商务

《画梦录》(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1938,文生;增删本.1940,文生

《还乡日记》(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还乡杂记》,1943,桂林工作社

《预言》(诗集)1945,文生;增删本,1957,新文艺

《夜歌》(诗集)1945,诗文学社;增订本,1950,文生;增删本又名《夜歌

和白天的歌》,1952,人文

《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

《星火集续编》(散文集)1949,群益

《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1950,海燕

《西苑集》(论文集)1952,人文

《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1956,作家

《散文选集》1957,人文

《诗歌欣赏》(论文集)1962,作家

《何其芳诗稿》1979,上海文艺

《何其芳选集》(1—3卷)1979,四川人民

《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诗文选读》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选集》1986,百花

翻译书目:

《何其芳译诗稿》1984,外国文学出版社

四、梁衡的秋思的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是什么?

中心思想: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萧瑟苍凉 看见别家温馨的情景和周围的情景,从而思乡起来了 产生思乡的感悟。

梁衡的秋思的写作特点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的诗意也有赖于语言的优美动人。

深刻的思想,独到的感悟,优美的意境,都要依赖语言来传达。梁衡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

他非常注重语言的运用,其散文语言具有独特鲜明的风格,具有美的多方面的质素。

梁衡散文的语言美在《秋思》中主要体现为语言的整齐美、精炼传神美和华丽美。在散文创作中寻求自己独特的表达方美,精炼传神美。

五、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

六、2017年出了哪些大气的诗歌散文?

 可以看一看梁衡的书,他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为了写瞿秋白,构思了六年,写《大无大有周恩来》,前前后后用了20年。有人称赞梁衡,篇无新意不出手。他写的《大无大有周恩来》、《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读韩愈》都是文笔优美,饱含深情,又引人深思。季羡林在他的《追求一种境界——谈梁衡的散文》中评价梁衡:“梁衡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一开始知道梁衡,是读他的《大无大有周恩来》,感人至深,后来读了他的很多散文,感觉他的文章确实值得一读。这里可以给大家摘录《读韩愈》里面的一段,如果喜欢,可以读一下: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奖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七、有什么好看的当代散文?

先理清一下概念。

当代散文,1949以后的为当代散文。

好看,

八、梁衡夏感读后感不少于六百字?

  读梁衡的《夏感》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这是梁衡的散文《夏感》,描写了夏季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表现了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抒发了对金黄色的夏季的情有独钟。梁衡,山西霍州人,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梁衡散文,一般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其散文语言多叙述和议论。  但本文以描写居多,娴熟巧妙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大多细致生动,富有韵致。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突出了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这些特点本来是抽象的,“沸腾的一锅水”就化抽象为具象了。再如“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描写了农作物具有人一样形象的动作,很有趣味,特别是人的跑步冲刺的形容,让读者强烈感受到农作物旺盛的活力。“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蝉儿“潜在树叶间的一声声长鸣。”“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的麦子的香味。”诉诸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使读者对夏的感受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味。  其次,本文语言读来颇有书卷味,常常文白相间,显得雅致。如“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简洁精练,富有文言味。读来不免让人跃跃欲试,也来个:夏之色为金之黄,如稻浪如麦香,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也来个:冬之色为寒之白,如冰雪如霜花,孕育着新的生命力。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蕴籍凝炼,有节奏感,与后面的散句相映成趣,富有变化之美。  且在描写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时,引用了古诗句“田家少忙月,五月人倍忙”加以印证,那种悯农的情感,不由让人想起唐代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让人想起同样是白居易《观刈麦》里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让人想起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里的“小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甚至想起峻青在《海滨仲夏夜》里的描述:“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的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的说笑,尽情的休憩。……”   哦!联想太丰富了,打住!赶快收回脱缰的野马,否则就离题万里啦。还是书接上回,续谈《夏感》的语言特色。其三,本文语言不经意间显出刚性气质。梁衡散文的语言都有男性化的风格,不显造作,风格气质自然表现。如“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一段,由具体描写推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逐渐开阔,“磅礴”、“滚动”、“升腾”,语言中的大气张露出来。“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再如“终于沸腾”、“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我却要大声赞美”等等,字里行间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无不张扬男子大气。  《夏感》读来令人奋袖出臂、意气扬扬,令人血脉贲张、豪气喷涌,我按捺不住沸腾的激情,也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