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书籍?

一、古诗词鉴赏书籍?

《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

说到诗词鉴赏,叶嘉莹教授的这本书绝对是启蒙之作,叶嘉莹教授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功力十分深厚。这是一本拥有大家风范的书籍,她讲的诗词通俗易通又具有深刻的内涵。这本书,是她17场演讲的合集之本,和很多鉴赏书籍不同的是,叶嘉莹教授主要是关注诗人们的历史遭遇和人生追求,而不是过分纠结于诗词技巧和格律变化,这样一来,就可以让我们沉浸其中,而不至于过多的去考虑格律等问题,但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格律和技巧有了很深的了解了!

二、古诗词鉴赏摘抄?

1、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鉴赏: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

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2、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鉴赏: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讽喻诗,诗人借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

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3、东栏梨花

宋代: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鉴赏:《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4、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鉴赏: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

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

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

”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

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三、茶室古诗词鉴赏?

中国的茶文化与中国书法文化一样源远流长 。

关于茶,《诗经》之《七月》云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谷风》又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者,茶也。三代以前无“   几粒绿芽,惹来云间诗思。一方佳砚,赢得笔底风流。

四、考研古诗词鉴赏?

《陌上桑》常考句: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

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东门行》常考句: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短歌行》全文常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五、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

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答。有时还要根据赋分确定答题详略。答题时一般遵循先观点后分析的套路,结构上采取总分式、并列式(分点作答)。

六、劳动古诗词对比鉴赏?

劳动的古诗以及鉴赏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一起来看看劳动的古诗以及鉴赏,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1、《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5、《咏蚕》

唐代: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译文

辛勤劳苦获得的蚕茧不满筐,深夜里煮蚕抽丝恨比丝更长。

贵人们穿绫罗哪知道养蚕苦,他们只是贪恋衣上的绣鸳鸯。

注释

⑴盈:满。

⑵缫(sāo)丝: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丝来。

⑶著:穿衣。

创作背景

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便国势衰微,到了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唐王朝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统治者反而加紧了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诗人在蜀时任过县令,多接触下层农民,目睹和耳闻农民的疾苦。此诗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深刻的反映了这些社会现实。

赏析

这首诗第一句写养蚕的辛勤劳苦。诗人在这里没有过多地描写养蚕的过程,只是用“辛勤”与“得茧不盈筐”互相对照,突出了蚕事的艰辛。人们心中充满了怨恨,因此诗人在下句说这些养蚕人“灯下缥丝恨更长”。这句诗用茧丝来比喻蚕农的恨,既形象又贴切。劳动人民每天深夜都要抽丝织布,每一缕丝都是蚕农辛酸的记录,但是他们享受不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劳动果实被统治者白白拿去,所以在他们心中充满了怨恨,那每一声织机的声响都是劳动人民的叹息,都是劳动人民的诉说。

第三句诗锋一转,写穿绫罗绸缎的贵人。他们穿着华美的衣服,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蚕农和织妇的辛酸,他们只知贪爱绣在绸缎上的鸳鸯图案。这样,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更为明显,更清楚地点明封建社会贫富的对立,写出劳动人民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的愤恨和鄙视,诗的社会意义就更深刻,社会作用更广泛了。

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前两句同后两句构成对比,使诗意更加鲜明,加强了诗的表现力,使诗的主题揭示得更加深刻。

七、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赏析古诗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古诗词的知识储备,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赏析古诗的方法:

1. 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诗人的生平、思想、情感等都会反映在他的诗歌中,因此了解这些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意象。意境是指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氛围,而意象则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和景象。通过分析这些元素可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3. 研究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古诗的韵律和格律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研究这些元素可以更好地欣赏古诗的音乐美和艺术价值。

4. 探究诗歌的修辞手法。古诗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通过分析这些手法可以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5. 对比不同的解读观点。不同的读者可能会对同一首诗歌有着不同的解读,因此可以对比不同的解读观点,从中发现更多的诗歌内涵和意义。

综上所述,赏析古诗需要综合运用以上多种方法,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古诗词的知识储备。

八、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赏析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学习古诗词,不仅要读得富有感情,品得透彻,还要学会采用恰当赏析方法来提高赏析能力。

  一、明确意象。一首诗歌往往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弄清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是鉴赏古诗的一条基本途径。首先是弄清意象之间主与次的关系,即弄清什么是主意象,哪些又是辅助意象。如屈复的《偶然作》一诗:“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诗中的“骏马”“美人”“高爵”是辅助意象,而“青春”是主意象,前三句写的一串儿能买,为的是写出最后的一个不能买,欲擒故纵,最后一句冷冷的反问,当头一棒,是迷醉人生的一剂清凉药。其次是弄清意象之间的对比关系。如“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对比,写出了两个阶级的人的生活的极端。此外还要注意意象的不同组合导致诗人情感产生的迥异。

  二、联想画面。赏析古代诗词要能凭借联想及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把文字反映成画面。如杜牧的《江南春》一、二句共写了七件事物;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并用视觉、听觉、触觉各角度的描写,形成一种立体感,共同构成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三、领会意境。要能领会写乐景之诗句中的愁苦之音。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此诗前两句景色宜人,四景四色,鲜艳夺目,但他乡的美景也难以抹去思乡之情。还要善于捕捉诗中的点睛之笔。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闹”字让全诗境界全出。此外还要注意诗句中的多重意蕴。如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的“任尔东西南北风”含义深刻,既指自然界的风,又指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四、捕捉情感。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诗与其它文体相比较,更能充分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赏析诗歌,要注意体会诗中的感情内涵。如《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孤帆”“天际流”等词以景写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言近而意远。

  五、把悟风格。诗的风格有清新、质朴、明快、含蓄、简洁之分。具体说来,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一景,色彩绚丽,清新生动。质朴,即全用白描,不用修辞,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吴筠的《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中出。”全诗古朴自然,恬淡悠远,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趣。明快,即直接、明朗、爽快、辛辣,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直指“进奉”弊政,一针见血地抨击了统治阶级的荒乐生活。含蓄,即意在言外,曲折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不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衣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通过委婉含蓄的语言吐露出惜花伤春的无限的情意。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勾画了居住环境,点明隐者的身份。

  除以上五种赏析方法外,还可从诗歌的体裁、内容及写作思路或者关键词与韵律等角度进行赏析。

九、古诗词经典鉴赏?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二:《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三:《春望》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词鉴赏: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四:《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五:《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词鉴赏: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六:《武陵春·春晚》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诗词鉴赏: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十、古诗词鉴赏春日述怀?

《春日述怀》宋.魏野春暖出茅亭,携筇傍水行。易谙驯鹿性,难辨鬭禽情。妻喜栽花活,儿夸斗草赢。翻嫌我慵拙,不解强谋生。说魏野“诗固无飘逸俊迈之气,但平朴而常不事虚语”,评价颇为中肯。据《宋史·隐逸传》记载:魏野其人潇洒倜傥,不喜巾帻,无论来访者身份贵贱,都身穿白衣,头戴纱帽会见客人,若出门游赏,总是骑着一头白驴,姿容洒脱。他很好客,常与来访的客人留诗题词,而后彻夜长谈,尽欢而散。但魏野的确风雅有余,而经常生计不足。家中常是:“烧叶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他《春日述怀》的诗即聊以自嘲。

上一篇:春天的古诗?

下一篇:冬天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