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古诗?

一、小松古诗?

《小松》杜荀鹤 〔唐代〕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

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二、赤壁小松古诗?

 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三、《小松》古诗赏析?

1、赏析《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 ”,一字千钧,不 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 、勇敢的精神 ,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生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那些人当时不识这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人们才说它高。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2、原文小松唐代: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3、译文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1、创作背景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就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诗人由此创作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2、作者简介杜荀鹤是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黄巢起义爆发,他从长安回家。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诗于朱温。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进士。得第后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受田頵重视,用为从事。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杜荀鹤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

四、《小松》古诗的意思?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

五、小松唐王维古诗?

王维小松有关古诗,例如:“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

出自:新秦郡松树歌

作者:王维

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

不见君。心相忆。此心向君君应识。

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六、小松的古诗怎么背?

多读几遍背诵,也可以像讲故事一样,把每一句的小松生长的什么样子,然后他又长成了什么样子,这样就容易背了,小松并不算太难背,大家也可以早上起来朗读两遍,晚上吃完晚饭再朗读两遍,再尝试背诵。 

七、小飞人卡尔松主角形象?

主人公是,背上装着螺旋桨的小飞人卡尔松和聪明机智的小弟

八、咏庭前小松古诗原文?

咏庭前小松(丙寅) 清 · 张问陶

五言绝句

积雪滋培久,新梢已过人。

不矜风节古,怀抱自涵春。

庭】《唐韵》特丁切《集韵》《韵会》《正韵》唐丁切,音亭。《说文》宫中也。《玉篇》庭,堂阶前也。《易·节卦》不出戸庭,无咎。《周礼·天官·阍人》掌埽门庭。又官名。《周礼·秋官》庭氏。

【长】〔古文〕镸《唐韵》《集韵》直良切《正韵》仲良切,音场。《增韵》短之对也。《孟子》今交九尺四寸以长。《前汉·田横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又久也。《诗·商颂》濬哲维商,长发其祥。《笺》长,犹久也。《老子·道德经》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又远也。《诗·鲁颂》顺彼长道,屈此羣丑。《笺》长,远也。

九、古诗小松押什么韵?

古诗小松押的是"平仄押韵",即五言绝句的平起首句,仄起第二句和第四句,押全诗的押韵规律为"仄平平仄仄平",也就是aabbw的严格押韵方式。这种押韵方式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节奏感,可以使诗歌更加具有节奏和韵味,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

十、古诗《小松》整首诗的意思?

读音:

《xiǎo sōng》dù xún hè

《小松》杜荀鹤

zì xiǎo cì tóu shēn cǎo lǐ , ér jīn jiàn jué chū péng hāo 。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shí rén bù shí líng yún mù , zhí dài líng yún shǐ dào gāo 。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shí rén bù shí líng yún mù , zhí dài líng yún shǐ dào gāo 。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扩展资料

赏析:

诗中的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正是影射了作者自己就是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

作者: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