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塞下曲》?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⒄。
其六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⒇。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其主题是要求平定边患。
全组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诗中有对战斗场景的描述,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丰富,意境浑成,格调昂扬,豪气充溢,表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
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
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
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⒂虎竹:兵符。
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
嗟:感叹。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⒆合:满。
陇底:山坡下。
⒇负:凭借。净:一作“静”。妖氛:指敌人。折叠白话译文其一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其二天朝的大军开向北方的荒塞,是因为胡人的兵马准备南侵。战士们横戈走马纵横作战,只是为了报效朝廷的厚恩。他们不畏艰苦,在瀚海握雪而餐,在陇头拂沙而眠。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攻破敌国平定边疆,使祖国的百姓高枕无忧,安居乐业。其三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其四战马在黄金塞上奔驰,塞上的白云和黄沙回绕在思妇的梦中。在这易生悲思的秋天里,边疆的征夫勾起了闺中少妇的思念。萤火虫在秋窗前飞来飞去,边城之月在闺房门前远近徘徊。秋霜凋落了梧桐的残叶,西风在沙棠树枝间沙沙作响。思念的人儿怎么等也等不见,相思的泪水只有暗自空流。其五胡虏乘着秋高马肥之际兴兵南侵,唐朝大军出动兵马前去迎敌。将军带着虎符出征,战士们在龙沙坚守御敌。夜晚的月亮弯如弓影,胡地的霜雪凝剑成花。大军尚未进入玉门关,闺中的少妇还是不要太着急了吧。其六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战火映红了甘泉宫的天空。汉皇勃然大怒,按剑而起,召李将军率领大军前去迎敌。杀气直冲云霄,鼓声震天动地,天兵英勇战斗,所向无敌。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一战而扫清胡虏,平定天下。创作背景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参考资料詹福瑞.李白诗全译.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二、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古诗原文?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朝代:唐代
作者:卢纶
原文: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三、《塞下曲_伏波惟愿裹》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四、塞下曲古诗译文?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
五、塞下曲古诗朗读?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六、古诗所见塞下曲?
所见 袁枚〔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塞下曲 卢纶 〔唐代〕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七、塞下曲古诗讲解?
王昌龄塞下曲古诗讲解如下:
1、全诗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2、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八、塞下曲王维古诗?
塞下曲二首 ①
其一
辛勤几出黄花戍,迢递初随细柳营。
塞晚每愁残月苦②,边愁更逐断蓬惊 ③ 。
①顾元纬本、凌本俱载此首,《万首唐人绝句》、《唐诗纪事》并作王涯诗。
②愁,凌本、《唐诗纪事》、《乐府诗集》俱作“秋”。
③惊,《唐诗纪事》作“声”。
其二
年少辞家从冠军,
金装宝剑去邀勋。
不知马骨伤寒水,
惟见龙城起暮云。
金装: 梁简文帝《登山马》诗:“间树识金装。”
马骨: 陈琳诗:“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龙城: 《汉书》:“车骑将军卫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又《匈奴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史记索隐》:“崔浩云:‘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后汉书》云:“匈奴俗,岁有三龙祠,祭天神。”
九、塞下曲古诗故事?
历史上写过《塞下曲》的人着实不少,比如李白、李贺、王昌龄、岑参等大诗人都有此类作品。哪首《塞下曲》都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如:唐代诗人卢纶那首:“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朝贞观三年(629年)八月,唐太宗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十万大军北征东突厥。当时东突厥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所以在得知唐朝大军即将到来的消息后,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决定采取守势,尽量不与唐军主力正面交锋。
唐军统帅李靖料到突厥人的意图,所以决定采用奇袭的方式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贞观四年(630年)正月,年届六旬的李靖顶着如刀的北风,亲率三千名唐军精锐骑兵离开主力部队。他们的目标是东突厥王庭——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
当时正值寒冬腊月,长年生活在苦寒之地的突厥人也难以承受凛冽的朔风。颉利可汗认为唐军断不可能会选择在此时交战,但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派出斥候紧盯唐军主力动向。不过根据斥候回禀的情报,唐军主力并无异动,这也验证了他的判断无误。
然而颉利可汗万万没想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隆冬深夜,大唐最精锐的这支骑兵部队竟会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深入突厥腹地。正当突厥人在营帐中呼呼大睡之际,帐外却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厮杀声。三千唐军铁骑越过茫茫雪原从天而降,直扑颉利可汗的中军大帐。
在唐军骑兵的冲杀下,突厥人方寸大乱,溃不成军。颉利可汗自知无力回天,只好带着残部朝阴山方向逃窜。唐朝北征东突厥中最关键的一战就这样宣告胜利。此战过后,东突厥元气大伤,没过多久就被唐军彻底攻灭了。
十、塞下曲韦应物古诗?
塞下曲是王昌龄的作品,不是韦应物的诗。
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译文: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