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球古诗加赏析?
1、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百四十年》
白话文释义:金光闪耀的宫殿内也盛行着斗鸡之戏,蹴鞠运动在京城里广泛举行。他们的举动震动着白日,其气焰可使天气由晴变阴。
2、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晚春感事》
白话文释义:足球场边有很多人在观看比赛,秋千旁很多人在忙活着春天的农活。
3、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出自清代诗人钱福的《蹴鞠》
白话文释义:踢足球的时间是二月份,天气正好,春天的风徐徐的吹着小鸟。
二、乐观古诗加赏析?
1、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三、李白的古诗加赏析?
【原文】静夜思作者:唐·李白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翻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创作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四、妇女节古诗加赏析?
1 妇女节古诗丰富多彩,值得赏析2 古代诗人们在妇女节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和关爱,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句,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和敬仰之情。3 现代也有很多诗人创作了适合妇女节的诗歌,如近代女诗人杨红樱的《小小的女人》中有“我想做一个小小的女人,静静地做你的天使,伴你轻轻地走过人间繁华,为你默默地祈祷。”等句,表达了女性的柔情和温暖。
五、一首古诗加赏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简介】
作者:李白
年代:唐朝
体裁:五言绝句
【作者小传】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译文】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
指井台
参考资料:《新课堂作文》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退休教师重解李白“床前明月光”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本报记者董婷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李白著名的诗句妇孺皆知,但是你能说出这里的“床”指的是什么吗?想必十人中有八九位会解释成“睡床”.我市有位年近六旬的退休教师程实,却对此解释产生了怀疑,经过一番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床乃井床,即井台上的围栏”.这一考证结果不但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一幅《诗意图》.昨日,退休教师程实向记者讲述了他考证的过程.
女孩读诗促使程实考证诗意
“这首再简单不过的诗流传了这么多年,大家早已对它非常熟悉,而且,诗意基本也被理解为诗人躺在床上,看见床前的月光,以为是秋霜.要不是一次无意中听到一位小女孩讲诗意给我听,我还不会对它在意.”1946年出生,现任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的程实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小女儿正在念这首诗,程实就让女孩讲一讲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她用稚嫩的声音说,‘诗人睡觉醒来,发现月光照在地上,像落下一层霜……’”当程实提出,“这么解释一定正确吗”时,小女孩坚定地告诉他,这是我们老师讲的,他就让我们这么说.
程实原本就喜欢刨根问底,一听女孩这么说,马上想到思考了很久的问题,月光即使能洒在床前,但霜是不能落到室内的,所以,不能写出“疑是地上霜”.这样比喻完全不恰当.程实马上询问了几位小学语文教师,发现大家都将“床”解释成睡床.
李白所言的“床”应为井床
“至于考证的结果,说起来十分简单,就是将‘床前明月光’一句的‘床’理解为井床,而井床是井台上的围栏.”程实笑着告诉记者.如果李白写这首诗时真的是从床上醒来,他不会将室内的月光疑为秋霜.
昨日,程实拿出《辞海》给记者翻看“床”一词的注释.其中,就有一项释义为“井上围栏”.“诗人背井离乡,在冷落的深秋时分,一个人站在井台上,望着天上明月,看到围栏处洒落的月光,勾起思乡之情.显然,这样的解释更为妥当.”
程实的论文《新议李白中的“床”字》发表后,揭开了文坛多年的错解,即《静夜思》中的“床”不是“睡床”而是“井床”.论文不但取得了版权,而且被广泛转载,并被译成日、英文在国外流传.
希望建造诗意图雕塑
程实说,他能在古诗文方面取得不俗的成就,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已经离世的父亲.“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父亲就将我抱在怀里,教我背诵古诗.”在为程实讲解《静夜思》时,父亲就告诉他后来的文人在理解这首诗时一直存在争议.这为他以后的对此深入研究给予启迪.
论文发表后,“创作一幅诗意画”的想法一直在程实脑海中萦绕.当和好友年画画家齐世坤提及时,两位大连老人一拍即合,《诗意图》应运而生:云淡风轻,月光清朗,远山朦胧.诗人一身文人打扮,昂首于井台之上、围栏之旁,吟诵诗作
“床前明月光”疑似李白坐在马扎上
“床前明月光”,疑是“李白坐在马扎上”?青莲居士作古千年,诗作名句如今却引来争议无数,收藏家马未都的一席惊人话语,让学界纷纷祭出各自观点,“床”这个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意象顿成风暴眼.
1、李白诗中的“床”引发一片争议.
“床”,李白的原意到底是指什么呢?想必十人中有八九位会解释成“睡床”.小时候老师就是这样教的:诗人躺在床上,看见床前的月光,以为是秋霜.几年前,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发表论文认为,李白所言的“床”应为井床.《辞海》对“床”一词的注释,其中就有一项释义为“井上围栏”.但马未都又提出了新观点: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现在的人们坐的马扎被称为胡床,因此,李白诗中的床就是马扎.
2、热心读者来信探讨“床”之新解.
我们一篇报道登出之后,也引来无数读者争议,上师大的曾维华老师更是殷殷寄来学术大作,使我们深感被信任之情.
“绳床是由东汉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胡床’演变而来的,胡床(即绳床、交床)的形制,最初为类似现今还在使用的‘马扎儿’,大约到唐明皇时期对胡床进行了改进,成为类似现今使用的折叠式躺椅.如李白诗云:‘吾师醉后倚绳床’.李白生活在唐代社会环境中,使用当时颇为流行的绳床是很自然的.因此,将《静夜思》中的‘床’释作‘ 绳床’之‘床’,当更符合实际……”
而与此同时,首开这股学术讨论风的马未都,以“胡床马扎”为名注册了博客,对于外界的众说纷纭,他在博客上表示:“外围争议比圈内大,始料不及.采访咄咄逼人,有备而来.虚心使人进步,我几岁时就知这句名言,好久不说了,关键时刻还是这个管用.另外,有刺自己不好挑,得别人帮着挑.”
无论如何,让文艺话题围转在“床”之为何物,大约总比每每纠结于聚光灯下俊男美女情事分合要显得高一点,再者,马未都也借此让大家知道了他家的“观复博物馆”,这会儿,连“博物馆”的地图和交通路线都摆上网了.
【创作背景赏析】
静夜思”是诗人离开家人后,写出的诗句.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六、爱国古诗加赏析50字?
身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魏,曹植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明,戚继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清,林则徐
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明,杨淑山
七、古诗加赏析摘抄20字?
唐诗当中,有很多是写女子的。表达她们的神态,写她们的容貌,揣度她们的情感,是唐诗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尤其是对于她们的爱情、情感的描写,可谓是非常经典。比如这首简单的五绝,只用简短20字,却写出了娇羞女子的芳心暗许。
且看: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这首古诗题目是《听筝》,作者是位列大历十才子之首的诗人李端。这首诗虽然题目是“听筝”,诗中却没写筝曲的内容、情感,而是对于弹筝女子的情态、动作乃至心理进行描摹,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开篇两句诗,写美丽女子弹筝的画面。“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写古筝发出的优美声音,也写弹筝女子的姿态优雅。古筝和美丽女子,两者之间的融合,是纯粹的中国式文化意境,为当时的文人雅士所必备的文化消遣。
后两句则写弹筝女子的芳心暗许,还动了一点小心机。“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看到听筝的人中有自己芳心暗许的人,春心萌动,为了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博得与对方眼神的交流,“时时误拂弦”,专门弹错了筝弦。
这里的“周郎”指的是周瑜,借用了历史上的典故。这首诗歌只有简单的20个字,却写出了女子的芳心暗许,还带有一丝狡黠的心计,很有生活趣味。尤其是最后两句,洞察入微的写出了女子的心理状态,非常传神。
八、两句古诗加赏析?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2.静夜思
(唐)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九、五言古诗加赏析50字?
“开门半山月,立马一庭霜。”这是元代诗人方虁在他的《早行》中的名句。
诗人早起开门,只见月桂半山。骑在马上看地上,只见一庭清霜。他发现,霜色和月色都是白的,难以分出辩出来。竟然将铺在地上的月光也看成霜了,可见诗人动身上路之早。
这首古诗美在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行人就道之早,没有言及早行,而早行之意自见。因此这首古诗意境深远,令人信服。
十、湖光山色古诗加赏析?
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宋 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白话译文: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话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3、《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话翻译: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4、《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话翻译: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5、、唐·刘禹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话翻译: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