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礼仪总称?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不能只把礼仪定位在“社会交往”范畴。
最早的礼仪是祭礼,那可不是“社会交往”,那是人们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并且,即使在现代,很多礼仪,也不是社会交往的事情。
二、何为中华礼仪?
中华礼仪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中华传统礼仪?
总结出八个字:忠孝仁义 礼仪廉耻。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 在,都给人以启迪。
四、中华礼仪用语?
贵,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贵干:问人要做什么; 贵庚:问人年龄; 贵姓:问人姓氏; 贵恙:称对方的病; 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
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 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 奉复(多用于书信):回复; 奉告:告诉; 奉还:归还; 奉陪:陪伴; 奉劝:劝告; 奉送、奉赠:赠送; 奉迎:迎接; 奉托:拜托。 敬,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 敬告:告诉; 敬贺:祝贺; 敬候:等候; 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 敬请:请; 敬佩:敬重佩服; 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五、中华礼仪之父?
传播礼仪,建立完备的礼仪制度的人,就是周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周公解梦”里边的这个周公,值得注意的是,周公并非周文王姬昌,而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姬旦。
周公创立的礼仪体系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周礼,我们伟大的孔圣人正是尊崇的周礼,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正是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鲁国,这也是为什么鲁国的礼仪之风这么兴盛,而孔子有如此尊崇周礼的原因,据说孔子经常梦见周公,周公在梦里教导他周礼,后世的“周公解梦”也正是因为这个典故和周公产生关联的,而周公所做礼制中也有著作专门分析梦境,所以解梦学说也是周公所创立的,那么周礼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周礼是一套非常完备精细的礼仪制度,很难想象这样复杂的制度是出自一人之手,也许这就是上天赐予周王室的灵气,文王独自演算八卦,测天地造化,周公创礼仪制度,教化天下子民。周礼不仅包含了国家祀活动需要履行的礼仪,还包含国家的政治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不同阶级地位之人在一生中的各个阶段所要经历的礼仪都包含在内,这样完善且体系分明的礼仪使周朝社会稳定有序的开始发展,按着礼制的规定从事生产生活,逐渐形成了周人尚礼之风。
周礼号称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中包括了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五种礼仪组成的礼仪体系,对于庶人以上的每个社会成员都有非常严格的礼仪要求,从出生到死亡每个人生阶段,需要进行的礼仪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详细的执行步骤。这些礼仪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人们严格遵守的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而周公做周礼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周礼来维护国家的等级制度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礼仪约束下人人恪守本分,不逾矩,不僭越。周朝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人人恪守本分、彬彬有礼的文明礼仪之邦。
周朝子民的坐立行走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从幼童就开始接受礼仪教育,人人沉浸在崇尚礼仪所带来的和谐社会氛围中,例如我们熟知的古代男子成年所需要的进行的成丁礼,经过这个礼仪就标志着男子已经成年,不仅会拥有相应成人的社会地位,还需要承担与其相匹配的社会责任,礼仪需要由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者执行,亲朋好友观礼,在祝词之中多次严肃的告诫男子不可懈怠外在的仪表,慎重修养内在的德行,亲戚们前来观礼成就你成人的美德,同时也希望你增福添寿。周礼是非常庄严肃穆的礼仪,代表的周朝最高的制度和标准,在后来许多朝代中,虽然礼仪有许多的改变,但是都离不开德行的标准与教化。
周礼奠定了中华文化礼仪文明的基石,虽然周礼一系列的框架都是在为周朝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稳定服务,但是周礼的嫡长子继位制度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的终结,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于礼仪文明,道德节操的要求一直传承至现今社会,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经过后来的演变和发展,周礼逐渐丰满延伸出了仁义礼智信等诸多更为深刻细致的道德行为要求和内在修养的标准。
周礼的出现是中国思想文明的进步,从尊神尚鬼、祭祀迷信的商朝宗教式国家,创建了一个以礼仪道德为处世标准的新社会体系,用礼制和德治教化天下百姓,这是中华礼仪的开端,自周公做礼以来,普天之下莫不以礼互敬、以德服人。
六、家庭礼仪古诗?
社交礼仪古诗句:
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 言:言谈。物:实际内容。行:行为。恒:恒心。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 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5.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明·薛瑄《读书录》 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
6.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唐·韩愈《原道》
七、中华礼仪的组成?
中华礼仪,向来由 两部分组成:一为礼制,二为礼俗。
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礼仪是在人类摆脱愚昧状态后产生的
礼仪起源于氏族公社举行的祭祀活动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对日月星辰更替、风雨雷电变幻、灾害瘟疫流行等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鬼神、祖先是唯一能对人类生活进行干预的超自然的力量,因此以鬼神作为崇拜的偶像,奉神灵为无上的命令
那时的礼仪也都是与祭鬼神、祭祀祖先相联系的,其主要形式是用礼器举行祭祀仪式,以表示氏族成员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献和祀求
因此有“礼立于敬而源于祭”之说
原始社会的其他生活礼仪与原始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比如原始人类用拍手、击掌、拥抱等来表达感情,用手舞足蹈庆贺狩猎的胜利,这就是最初的礼节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当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取得了一些成功之后,勃发起了毫无节制地获取自然界恩赐的雄心,并企图为所欲为地侵夺他人,因此就需要有一种能够节制人的行为的规范,于是逐步产生了礼仪
进入奴隶制社会,大规模的奴隶劳动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文明也进一步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深入和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礼仪仅作为一种祭祀祖先的形式已经不能起到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中节制人的行为的作用,于是礼仪便从单纯事神的领域跨入事人的领域,开始了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全面干预
在这一阶段,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地位,修订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和制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礼仪概念,确定了崇古重礼的文化传统
夏以前的礼仪多无从可考,而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典籍中则有很多记载,同时有大量的出土文物为证
三代所处的奴隶社会,整个礼仪的思想基础都建立在上帝、鬼神、天命的迷信上
商代的礼主要是祭祀祖先和鬼神,礼制则始于殷而成于周,周人把“礼”与“德”结合起来,成了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的人际交往准则
此后,礼仪逐步扩展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各种礼制
“五礼”的范围已基本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地规范着整个社会生活,制约着人的行为,并逐步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精神内容
周朝关于礼的典籍甚多,内容非常详细完备,以致后代很少有人再撰修礼制典籍
枟礼仪枠、枟周礼枠、枟礼记枠是为后世称道的“三礼”
“三礼”的内容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其中的枟礼仪枠分为冠、婚、丧、祭、射、乡、朝、聘八礼,多为礼俗;枟周礼枠为六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之职掌,实则经纬万端,包举万事万物,是一部治国安邦之汇典;枟礼记枠的主要内容是阐述礼仪的作用和意义
这三部传世“礼经” ,对后代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行为、培育人格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
周礼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具有了相当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充分反映了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
后来经过儒家从伦理道德上加以阐释,使其更加深入人心,传承沿袭,深刻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的心态、仪表和交际行为
礼仪在其传承沿袭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
中华礼仪,向来由两部分组成:一为礼制,二为礼俗
礼制是国家的礼仪制度;礼俗是民间习惯形成的礼仪习俗
从人类学角度考察,礼俗是先于礼制的
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礼仪完全处于一种自在状态,只是为本部落或本地区民族的生产有序而建立的行为规则,而且是约定俗成的,没有人为的强制性
礼俗具有自发性、自在性和随习性的特点,所以它可以自在自为地传承发展,以至形成了后来丰富多彩的格局,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礼制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是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
当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使氏族部落逐渐融合统一,产生了阶级和国家之后,统治者要求国民的行为规范和统一,于是便产生了朝章法典、礼仪制度
最初的礼制是承袭先进部落的礼俗制定的,然后以此去规范万民百姓
在礼制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了民间的优良礼俗,同时又淘汰一些过时无用的礼制,礼制就是在历史的传承与对民俗的借鉴中不断改造发展起来的
礼制把原来礼俗的规格提高了,使其庄严神圣,规范统一,而且被更广泛地使用
礼制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兴旺发达,而礼俗则使社会处在井然有序又充满着温馨和美好的人生情趣中,二者互补互用,共同保证了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
礼仪的演变有其内部的思想哲学根源
历来统治者都把礼仪作为确立伦理道德观念,调整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准则
在礼仪方面,儒家文化是正宗,是主流,儒家的礼教影响着我国几千年的变化,成为中国文化之精魂
儒家学者宣传“礼教” ,提倡以修身、真诚为本,认为在各种伦理关系中,对人诚实无妄才是礼的最高境界
在人际关系中,要以“中”为用,“中庸”的表现形式就是礼
为了求得社会的和谐、统一,儒家将各种人的关系划分为五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谓之“五伦”
各类人际关系中都规定相应的道德规范,这就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信诚
这些道德原则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就是各种各样的礼仪
此外,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废除礼仪道德;法家主张以法代礼,实行强权政治;墨家以义代礼,主张平等、博爱、利他
这些学派都分别影响着后代礼仪的发展,形成了灿烂多姿的中国文化
礼仪的变化还与法律的发展有关
礼仪和法律都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但二者维护规范的力量不同
法律是依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护的,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而礼的维系力量主要来源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道德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法律不断被具体和完善,法律与礼仪相互融通
一方面,许多礼仪规范变成了法律,如保护环境、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另一方面,一些原先作为法律的内容,也被划为礼仪的领域,如服饰、称呼等礼节
礼仪在中国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既包括一套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也包括一系列以礼节仪式为内容的风俗习惯
这些礼节仪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与标志,从而使人和动物、文明和愚昧区别开来
应当看到,礼仪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一方面起着调节、整合、润滑各种社会关系的作用,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循规蹈矩地参与社会生活,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另一方面,礼仪中的繁文缛节又逐渐成为妨碍人的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们自由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枷锁,逐渐被时代所抛弃
每一个时代的仪式和礼节都会有所变化,礼仪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快,但其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即相互尊重和信任、信赖和友谊,从来都是一致
觉得有用点个赞吧
八、中华孝道古诗?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王安石《十五》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蒋士铨《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 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 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 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 不敢叹风尘。
宋凌云《忆父》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九、中华最高礼仪九礼?
我国的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同时也与“九”这个数字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楚辞·九辨》所说的:“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我国在父系社会晚期,就出现了“上下长幼之道”、“进退揖让之礼”。西周建立后实行“礼治”,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礼仪制度,被称之为“九礼”。这就是《大戴礼记》记载的“礼义者,恩之主也。冠、昏、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也。”
这里说的“冠”,即冠礼,乃冠发束发之礼。古时男子年满二十岁名为“弱冠”,女子十五岁名为“及笄”,到了这个年龄都要举行此礼,意味着成人了,故又称成人礼。“昏”,通“婚”,即婚礼。婚礼是“聘娶婚”的主要形式,其对我国婚姻民俗文化的影响至今未息。“朝”,即朝礼,是诸侯及士大夫朝觐天子、或天子接见诸侯等之礼。“聘”,即聘礼,是国君派大臣去其他诸侯国进行访问所施用之礼。“丧”,即丧礼,是为亡者治丧、安葬之礼。“祭”,即祭礼,是逢亲人忌日、或祭拜时所施行之礼。“宾主礼”,是指作客和待客时的遵循之礼。“乡饮酒礼”,是指在宗族乡里与长辈或同辈宴饮时的遵循之礼。“军旅礼”,是指将士对上下左右间所使用之礼。在这些礼仪中,每一种礼仪都规定了或多或少的具体仪节。如天子接待不同来朝者而制定的九种礼节,称之为“九仪”;王室举行最为隆重的礼仪时,设置九个司仪官具体负责迎宾赞礼之事,称之为“九宾”。从中可以看出,西周的这九种礼仪是处理上下、内外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体现了“礼治”的国本精神。
十、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礼仪?
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告诉我们:仪礼之邦,以德服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泱泱大国,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