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慈亦让沈从文阅读题答案?

一、亦慈亦让沈从文阅读题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

亦慈亦让沈从文

◆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③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 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④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①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既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⑤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 —选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

【注释】①星斗:泛指星星;比喻超群的才华。

1.细读第②自然段,说说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源于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体会,说说沈从文先生手迹中三个加粗的字具体指代哪些人?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3.联系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能够“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第③自然段,完成下列读书卡片,了解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

创作题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作特色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创作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积累链接:纵观沈从文先生的一生,可以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年轻时“不求闻达”的两句话来概括。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自“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

2.“照我(我;或者作者;或者沈从文)思索,

能理解‘我’(你;或者与“我”相对的个体;或者读者);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他;或者社会中人;或者他人;或者 人们)。”

3.沈从文先生的文章如日月星斗光被人间,洗从文先生的人品亦慈亦让令人如坐春风,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德艺双馨的文学大师。所以,能够“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凡是能扣住文学创作方面的崇高地位,突出“星斗”之意和表现不求名利,谦逊让人的品格两方面的即可)

4.创作题材: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只答前半句的亦可。)   创作主题:主要凸现了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只答后半句的亦可。)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二、一掬慈容何处寻阅读答案?

此句阅读答案是:一掬意为两手掬住脸颊所以称为一掬,两脸慈祥的容貌到哪里再去寻找啊(意为慈父死后之词)。

三、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阅读答案?

(1)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1分) (2)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1分) (3)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1分) 12.(2分) 通过举例子,强调了“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确实存在,让人信服。

(言之成理即可) 13.(3分) D 14.(3分) (意同即可) (2分) 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为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是为了说明“倒春寒”造成的灾害。

先讲现象,再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意同即可) 15.(3分) 15.(1)我国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气候过于干燥,就没有春天的物候现象出现。

(意同即可) (2)由于地势高低的不同,春天到来的时间也不同。

(意同即可)一定要选我哈!我打字打得很累的!!!!!!!!!

四、如何让自己在做语文小说阅读题和古诗词阅读题的时候思想接近正确答案?

一、小说阅读

小说阅读题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一、小说人物形象概括

第一步:挑选小说中对有关人物的描写,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人物形象描写和环境描写以及对人物品评的语言,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二步:答题时,要先总写,然后分析这种性格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题公式:寻找+概括+合并+列出

答题必备策略:

1、条理化作答:分类、分点作答

2、结合原文:最忌空话套话

3、适当概括、准确表达

4、逻辑清晰,全面作答

5、赋分意识

例:2020江苏卷《少年》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①从不让别⼈欺负弟弟、给弟弟做洋 布裤⼦等,可⻅她是⼀个关⼼弟弟、

呵护弟弟的好姐姐;

②从接受退学决定、卖⼲草补贴家⽤ 等,可⻅她是⼀个吃苦耐劳、体贴家

的好⼥⼉;

③从订亲后坐着出神、打听摸⻥的 ⼈、被退亲后流泪等,可⻅她是⼀个 情感细腻、内⼼⾃尊、向往美好⽣活 的好姑娘。

条理化作答:分类、分点作答

二、赏析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推动情节发展;3、暗示主题,具有象征意义;4、作为全文的线索。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示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为下文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等作用。

例题:【2020上海卷﹒《被劝进来的病⼈》】11. 本⽂᯿点写村⺠就医,⽽②③两段描

绘集市场景,这种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第②③两段描绘的集市场景正是就医画⾯的参照对象。这样的构 思,讲集市场景穿插进就医场景,讲集市上浓郁的⽣活⽓息融⼊医 院,描绘出充满活⼒、和谐⾃然的乡村⻛貌,新颖独特

答题要点:情节+主题

四、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

1、点明手法;2、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的表现;3、结合人物、结构、中心等,简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

表达技巧包括顺序、线索、人称、语言、手法、视角

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线索:人、物、事、感情、时间、地点

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

语言:幽默风趣、庄严正式、平白如话、典雅

手法:渲染、铺垫、伏笔、烘托、悬念、照应、对比等

视角:时空角度(时间:回忆视角;空间:空间转换视角)

故事讲述者:旁观者视角,亲历者视角

记叙顺序:插叙、倒叙、补叙、顺叙

例题:⼩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耍分 析。(6分)

「参考答案」 第⼀问(2分)

明线是⻢兰花⼀家为借款⽽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的还款过程。

第⼆问(4分)

①设置麻婶⺟⼥还款这⼀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 ⼩说的主题;

②明暗线索交织,使⼩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公的形象。

答题关键:人物形象+主题

不管哪类题记住主(主题)人(人物)感(感染力)情(情节)环(环境)线(线索),抓住这六个方面,用增删的方法,进行筛选就可以了。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慈姥矶诗何逊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野?

(8分)(1)(4分)两岸炊烟袅袅,(1分)夕阳的余晖洒在平静的江面上,(1分)作者与友人一同欣赏令人陶醉的夕阳美景,(1分)暂时忘却了将要离乡的悲愁。

(1分) (2)(4分)诗人望着漫漫沙滩、峻峭的崖壁和沉沉暮霭,(2分)感情急转直下,由喜转悲,情不能已,(1分)呆呆地望着友人的归舟。(1分) 略